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環境教育】永續就在等閒中變化 文 .殷建中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却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註1),納蘭性德這首詞的主意,乃在以男女間的愛情為喻,闡述交友之道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然永續之精神內涵不也是始終如一,生死不渝。但永續也並非永遠不變,期間的變是在等閒中,不知不覺的消逝與默化。就像「成功弧每年以82mm的速度向西北推移」(註2),等閒幾十萬年間將變却了地形地貌,使綠島和台東連接在一起,臺東平原也將隆起為台地。在大跨距的時空中,永續也將成為沒意義的短暫了。
等閒的十幾年前,民國92年寫了一篇「鯉魚山傳說」參加台東縣政府文化局主辦「台東的故事」徵文比賽(註3),僥倖入選。然而真實鯉魚山的形成,並非我傳說故事中,述說的山貓與鯉魚的打鬥場景,或是原、漢兩族群間合作共存的文化衝擊與交流。這次「行走台東、享受鄉土」遊學活動課程中,姜國彰老師講授的「臺灣島嶼的形成,東臺灣地形與地質」,解開了鯉魚山形成之謎。「卑南山礫岩」和「鯉魚山」原為淺海至陸的沈積物,近四十多萬年來「成功弧」向西北的碰撞,其南端的綠島順時針旋轉向西推擠,把這套沈積物推移十餘公里,大部分成為卑南山向斜台地,推移邊緣的沈積物則連帶拖曳成為背斜的小丘-鯉魚山,所以它是臺東市大地變動的最新產品。」(註4)因此說明了人文活動與真實科學的互動與交融,應該能激發出臺東平原燦爛的生命火花與人文光彩。
永續的另一意義,就是要「惜福」。能珍惜當前的人、地、事、物,才能永續的讓後人享有現在的一切美好。最後再引納蘭性德.一首浣溪沙,讓我們共同體會永續發展的精神。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沈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註1:清.納蘭性德,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註2: 姜國彰.彙編「臺灣的地質史與臺東地質簡介」p24
註3:林永發.主編「台東的故事」台東縣政府發行,民92年12月出版。p119 林永發先生時任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局長。
註4: 姜國彰.彙編「臺灣的地質史與臺東地質簡介」p32-3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