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崁頂】與月亮約定patuhavit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崁頂】布農族與月亮的約定patuhavit
走過隱藏在一山又一山,一彎又一彎的叢林小徑之後,才真正看見崁頂部落布農族人藏在身體裡面的傳統,聽見布農族人以優雅氣韻唱出與月亮約定patuhavit的深遠.....
崁頂部落-馬提亞の店 TamaCiang說,這是我們部落第一次在山的包圍𥚃歌唱,站在雲端上唱歌有說不出的感動,說不完的享受,很難忘的經驗。
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 國本農場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桃源】一千顆布農文化種籽的桃源部落教室 Kanadan bunun daidaz tu lumah 宣傳短片 8'48"

🌝Tama Bukun& Cina Lahu以家的概念,從小米保種出發,再擴大到其他日常作物的保種。
🌛Tama Bukun說:「我們講的種籽,不只是實體的種籽,也是知識的種籽,也是文化傳承的種籽,更是家人情感連結的種籽,我們想要在這個家恢復布農族傳統的倫理,對自然的信仰,還有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態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RMyNyMJRA&feature=youtu.be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崁頂】野,是珍貴~感恩播種,快樂務農,我們的存褶在多元小米田裡。

野,是珍貴,
感恩播種,快樂務農,我們的存褶在多元小米田裡。
🌿從單一作物到多元種植的改變:天天收穫,天天開心。
🥰
尋傳統智慧,找到自給自足的喜悅又能創造經濟收入的種植方式,野,是開薰!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台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崁頂】野,是藝術~重返自然的生命儀式:布農族邱瑋耀

野,是一種生活,節
在山村日常中營造非日常的體驗,野,是一種生活藝術~邱瑋耀🌿















  




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委託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於109314日(六)海端鄉崁頂部落Tama Ciang & Cina Savi多元小米實驗田完成「野,是一種生活,節」活動。

在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陪伴輔導下,崁頂部落布農族的Tama Ciang & Cina Savi二年半前開始回歸傳統友善耕作,致力布農小米品系的保種,也迎來山麻雀、黑冠麻鷺、竹雞、環頸雉、五色鳥、田鼠等自然界的朋友來做客。這片田地種植超過40種的「可食作物」,包含退火冠軍山苦瓜、可以讓眼睛黑白分明的三叉蕨、還有玉米、地瓜、蕗蕎、腎蕨、蝶豆花、九重葛、薺菜、紅花酢漿草、龍葵等野菜,這些「野」除了可食植物外,這些也可做為「可麗植物」。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及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與Tama ciang & Cina Savi合作辦理「野是一種生活,節」,以多元小米紅藜田區為背景,聆聽Tama Ciang & Cina Savi秒變國家劇院的自然和聲,欣賞布農明日之星邱瑋耀在山林中的舞姿,部落族人自然裝扮的走秀,最後在這片風土品嚐台北Sweet Chen、宜蘭美虹廚房、法蘭的找找私廚、桃源部落Cina Lahu張麗珠及利嘉《你是我的菜》活字典吳金朗現場發表以小米搭配在地食材,從傳統中融入創新展現小米新藝。並邀請各部落族群朋友以山林製造的野蔬花草設計野風格的裝扮在田間走秀。

「野是一種生活,節」期盼化風土為黃金,在維持山村傳統生活下,發展出小而美,兼顧文化與環境永續的布農生態旅遊內涵,同時帶領國人體驗認識隱藏版的山林野知識,找回人與樹木、河流、動物的親密關係

活動美好片段,請持續關注小鳥follow米粉絲專頁。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里山桃源】Kanadan bunun daidaz tu lumah

一千顆布農文化種籽的桃源部落教室
Kanadan bunun daidaz tu lumah
  
憨厚沒有心機的熊和淘氣雲豹的故事
人騙蛇的傳說
紅嘴黑鵯救援布農族
海金沙成功攔截小米的流傳

找回祖先與動物好好在一起的故事
在這段萬物會說話,族人可以和動物談判,一顆小米餵飽全家的古老故事,都呈現在Kanadan bunun daidaz tu lumah文化之家,這裡是延平鄉桃源部落Tama Bukun/胡欽福 & Cina Lahu/張麗珠的住家。胡欽福Tama Bukun曾擔任軍官並於臺東高中教官退役,現在是桃源國中及國小的鄉土教育師資;妻子張麗珠Cina Lahu則是長期專注原住民傳統歌舞展演及文化採集的藝術工作者,夫妻倆於106年下半年開始便投入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委託臺東縣永續發學會執行的「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藉由多元小米的種植,帶領桃源國中小學生找回祖先與動物好好在一起的故事。

先保種才能留下種籽
Tama Bukun& Cina Lahu以家的概念,從小米保種出發,再擴大到其他日常作物的保種,收藏一千顆布農文化種籽。Tama Bukun說:「先保種才能留下種籽,我們講的種籽,不只是實體的種籽,也是知識的種籽,也是文化傳承的種籽,更是家人情感連結的種籽,我們想要在這個家恢復布農族傳統的倫理,對自然的信仰,還有人與人之間應該有的態度」。在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協助邀請下,十年前因著部落小米酒初體驗而愛上台灣,來自捷克的海大海以自己的藝術專長為台東山村與環境的共好一起努力,他以耆老口述繪畫出一幅幅3D作品,立體化了傳說的力量,也帶給族人嶄新的視野與想像。一千顆布農文化種籽的桃源部落教室,解開山林裡生物多樣性的密碼,轉譯世代傳承的知識,這裡是族人自我認同,也是實踐友善土地實踐的場域,未來將做為部落文化保存和推廣小米的園地,提供預約解說導覽服務。


美味播種
感謝桃源部落媽媽小姐、桃源國中及桃源國小同學的熱情參與,尤其感謝「返鄉服務隊」,一直被部落媽媽小姐包圍的Sweet chen甜點主廚,分享化風土為綠金的概念,以在地產物-鳳梨研發出桃源部落米其林的鳳梨餅及小米洛神豬血糕,帶給部落孩童難忘美好的午茶體驗今天美味播種,相信會有那麼一天,這群孩子裡頭也會成為部落米其林的甜點主廚。



      

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台東山村綠色經濟一里山崁頂】3月14日14:00-1700「野,是一種生活」







崁頂部落Tama Ciang & Cina Savi多元小米田
野,是一種生活,節

時間:109314日(六)下午14:00-17:00
地點:臺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經關山工商往崁頂派出所方向,車停崁頂小
   巨蛋徒步5分鐘可抵Tama Ciang & Cina Savi多元小米田)

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委託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臺東山村綠色經濟永續發展計畫」訂於109314日(六)下午14:00-17:00於海端鄉崁頂部落Tama Ciang & Cina Savi多元小米實驗田辦理「野,是一種生活,節」,邀請民眾「順時中」來山中一起親近山林深呼吸,活動免費,詳情請關注小鳥follow米粉絲專頁。

在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陪伴輔導下,崁頂部落布農族的Tama Ciang & Cina Savi二年半前開始回歸傳統友善耕作,致力布農小米品系的保種,也迎來山麻雀、黑冠麻鷺、竹雞、環頸雉、五色鳥、田鼠等自然界的朋友來做客。在這片多元小米實驗田中還特別設置雞的家屋,並考量雞的人權,在田間設計雞隻奔跑的長廊,還有欣賞風景的小閣樓。這片田地種植超過40種的「可食作物」,包含退火冠軍山苦瓜、可以讓眼睛黑白分明的三叉蕨還有玉米、地瓜、蕗蕎、腎蕨、蝶豆花、九重葛、薺菜、紅花酢漿草、龍葵等野菜,這些「野」除了可以食用之外,也是「可麗作物」。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及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與Tama ciang & Cina Savi31414:00-17:00合作辦理「野是一種生活,節」,我們以多元小米紅藜田區為背景,聆聽Tama Ciang & Cina Savi秒變國家劇院的自然和聲,欣賞布農明日之星邱瑋耀在山林中的舞姿,部落族人自然裝扮的走秀,最後在這片風土品嚐私廚料理。活動邀請台北Sweet Chen、宜蘭美虹廚房、法蘭的找找私廚、桃源部落Cina Lahu張麗珠及利嘉《你是我的菜》活字典吳金朗於現場發表以小米搭配在地食材,從傳統中融入創新展現小米新藝。盛情邀請部落以個人或組隊報名參加「野,是一種美麗自然裝扮走秀」,著傳統服飾,以山林製造的野蔬花草設計野風格的裝扮在田間走秀,前三名贈送知本老爺酒店餐卷,參賽送泡湯卷。

「野是一種生活,節」期盼化風土為黃金,在維持山村傳統生活下,發展出小而美,兼顧文化與環境永續的布農生態旅遊內涵,帶領國人體驗認識隱藏版的山林野知識,找回人與樹木、河流、動物的親密關係。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台東山綠色經濟-里山崁項】聽的見的旅行-Party2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


台東山綠色經濟去年帶領推出聽的見的旅行獲得許多人的響應也深獲視障朋友的認同與喜歡,,感謝原本就有在從事點字數位的史前文化博物館也嘗試帶領視障朋友前來體驗。看看他們的體驗心得吧!



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
文‧圖/劉少君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1.jpg
導讀《獵人的考驗》觸摸繪本。
  位於臺東的史前館,期許能與在地的多元文化連結,共享資源。為了推廣在地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透過各樣的研究調查與教育活動,期待能讓前來博物館的每一位民眾、團體都能輕鬆學習、認識原住民文化。
  由於原住民主題的點字教材及觸摸式教材圖冊嚴重不足,造成視障者「知」的權利易被忽略,加上受限於「愛心無限、服務資源卻很有限」的無力感,史前館自前年起便與部落、口述影像學會、臺東大學兒童文學所等進行跨領域合作,研究觸摸式教材圖冊以及點字書籍之製作,讓視障學齡兒童也可以與一般人一樣擁有「知」的權利,2018年先出版第一本點字數位有聲書《神秘的口簧琴聲—阿美族的口傳故事》,2019年則出版第二本點字數位有聲書《獵人的考驗─布農族的口傳故事》。
  原住民族的口傳故事對於人與動物、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之間的解釋具有某些因果聯繫的認知與想像,透過繪本連結本館館藏與部落族人,故事採集了原住民族口傳與部落族人如何反映早期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及思維活動,是口傳時代族人意識的集中體現。我們除了持續出版一系列以臺灣原住民古老口傳故事為發展的點字數位有聲故事書,也會持續推出與故事書結合的生動展示、互動設計,讓考古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透過多方向的媒材分享給大家。
志工的教育講習
  為了讓視障朋友和明眼人享受同樣的權利,感受到原住民口傳文化故事,於製作第二本點字數位有聲書時,便決定出版後也要同步辦理相關活動。本次活動從導讀、口述影像說明、視障輔具設計到體驗活動,以發展博物館非視覺體驗設計為本,提供視障朋友對原住民文化經驗與環境的最佳體驗。活動主軸以布農族的獵人文化為主,從其文化脈絡、自然環境與動物叫聲的認識、狩獵陷阱等面向,作為理解獵人狩獵文化的途徑。透過各種環境與感官體驗,讓視障朋友也能愉快地悠遊在這個美麗細緻的大自然空間裡。
  在「非視覺體驗布農族獵人文化」活動中,陪同的志工是活動設計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大大影響視障體驗活動的成功與否。志工不但要擔任視障朋友「行動的眼睛」,也要協助視障朋友跟隨文化講師的帶領,在部落裡安全地走動,並協助他們觸摸認識獵人工具,讓體驗活動流暢地進行。
  為了提供視障朋友一個完善的體驗,史前館在行前規劃了志工的教育訓練,共有以下主題。主題1「開墾祭與播種祭的故事」內容為浮雕作品使用體驗說明,透過族人解說,瞭解開墾、耕作方式,布農族人夢占與其他禁忌,瞭解布農族開墾、播種等祭儀的文化意函,瞭解觸摸繪本體驗與使用方法。主題2「嬰兒祭的故事」為布農族語情境教學,聆聽有聲書族語的故事動畫,先熟悉各布農族語幾個關鍵詞,也讓參與者能活用在體驗當中。主題3「豐收祭的故事」主要是瞭解傳統小米耕作的方式,以及豐收祭及射耳祭的文化意函。主題4「獵人的考驗」為瞭解布農族狩獵的習俗、山林間的禁忌,方能體驗山林情境並接觸自然環境。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2.jpg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3.jpg
史前館辦理志工參與繪本教法行前教育訓練。
行前,先在館內辦理獵人狩獵陷阱的志工訓練。
  為了讓明眼人瞭解如何帶領視障朋友導讀凹凸板觸摸繪本,館方研究人員事前撰寫了口述影像導讀手冊,方便引導志工於往後活動中能採兩人搭配的方式,由一人讀稿,另一人協助引導視障者觸摸凹凸板。
一起去部落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4.jpg
以《獵人的考驗》一書為基礎,辦理視障者推廣教育活動。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5.jpg視障者布農祭儀與生態推廣教育活動。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6.jpg
在橋上聽布農族年曆口傳故事。
  活動當天早晨,財團法人臺東縣私立牧心智能發展中心的志工與臺東的視障朋友一行人,來到了臺東縣海端鄉崁頂部落,個個帶著興奮的心情,來體驗從未接觸過的「獵人文化體驗」。志工將視障朋友帶至「馬提亞の店」此一獵人文化環境解說場域坐下,由布農族崁頂部落余馬提先生介紹本次體驗活動環節,在這個場域體驗陷阱製作、使用弓箭及標槍技巧等狩獵文化。
  透過陷阱的製作與練習(設陷阱、射山豬等趣味活動),了解狩獵文化紹與各素材的選擇與使用;認識布農族就地取材,製作的簡易陷阱種類。布農族人擅長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如利用堅韌的樹枝、周遭環境的木頭等),也會觀察地上動物的足跡,判斷是不是牠們覓食的路線。余馬提是技巧熟練、經驗豐富的布農族獵人,從小就跟著長輩學習各種狩獵技巧,經年累月的狩獵經驗,讓他成為部落裡優秀的獵人。
  接著來到部落後方兩座山之間河道上新建的聯絡橋,在橋的兩側刻畫了布農族Mapulaho(開墾祭)及Igbinagan(小米播種祭)等故事。由布農族耆老說明過去口傳故事及祭儀文化,瞭解開墾、耕作的方式,並加深理解布農族夢占與其他禁忌。視障朋友可以伸手觸摸刻畫在橋頭上的每一幅畫,同時感受部落大山打獵前的自然環境。活動中,族人一面講解年曆口傳故事,講到每個故事時,都會配合在地環境解說並且唱起古調,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故事中的情境,更豐富對布農族祭儀的基本認識。
  開墾祭是揭開布農族農耕序幕的祭典。開墾前,家族長輩會帶著家中的一個男子於凌晨前往即將開墾的山地去立標作為記號,表示此地已有人準備耕種,其他家族見到了這種標記,就會另覓他地。在開墾期間要時時注意家族成員的夢兆,以探測未來的收成;在開墾時期也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甜食、途中不能看到老鼠、蛇等。由於攸關一年的收穫,所以事事都要盡量不犯禁忌。
  小米播種祭又稱為撒種祭。旱田內的草木砍光之後,讓草木曝曬一至二星期,然後再縱火焚燒,稍過幾天,挖去樹根、草根、並將地土掘鬆,然後開始播種。播種時間須看天上的星星,當西方的星星Bunuki(北極星)不見時,表示雨季即將來臨就可播種了。另外還要進行夢占,祭司須在家裡待數天行夢占,不能上山工作,但可在家裡作藤工。在這數天中,任何一天得到好夢時,即於次日早晨命令自己的小孩去通知大家開始播種。
https://beta.nmp.gov.tw/enews/no414/images/page_01_images/1-7.jpg
視障者參與小米祭文化推廣教育活動。
  第三個體驗活動則是了解布農族婦女們如何處理採收後的小米。傳統布農族年曆以小米為主,標示了不同歲時祭儀,成了布農族特殊的文字,而舉世聞名的天籟pasibutbut(祈求小米豐收歌)也因此而傳承。最後就是讓視障朋友更能身歷其境體驗。不論是小米脫粒、用杵搗小米、篩小米殼、煮小米,每個工序都需要技巧,讓視障朋友們透過搗小米、篩小米的細節動作,感受小米所蘊含著布農族人的生命力。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助理研究員,史前館友善平權小組執行秘書/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應用計畫:友善平權服務及跨域合作子計畫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