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志忠
「小米」之名,出現之時期,並無定論,一般以為明朝時期。至於「粟」或「谷子」,是小米在中文體系中最常聽見的用詞。依農業考古及遺傳證據顯示,目前普遍認為中國是小米的主要起源中心。小米在中國栽培的歷史長達數千年之久,歷代對它的稱謂,包括粟、禾、稷、粱、秣、稚、稑、谷,以及各地地之農民用語。在甲骨文、金文中,黍與稷出現的次數遠超過其它糧食作物。詩經中的24種穀物,也是以黍、稷之名最多,換句話說,小米是中國遠古時期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台灣原住民族對於小米之名,各族不同,台東境內族群則有,魯凱族beceng、排灣族vaqu、卑南族dawa、布農族marooku及蘭嶼達悟族karai等稱謂。
小米農作(亦稱粟作農業),其起源眾說紛云,中國有炎帝神農氏教民播種百穀之說,他將所有能吃的東西,通稱為“谷”,而將之區分為天谷、地谷、角谷、藤谷及禾谷五大類。出穗朝天者為天谷,古代小米便是這類。另外,亦有后稷教民稼牆,樹藝五谷之說。至於小米種源的來源,則有「天雨粟」及「丹鳥銜九穗禾」之類的神話。傳說神農時期,天上忽然下起了粟米雨,神農遂將降下的粟種種植在鄰近的土地,使居民免於四處奔波採集,這也是從狩獵採集生活方式,轉向定耕栽培農業的開始。這個傳說,廣泛流傳於大陸西南民族的怒族、崩龍族、彝族等。而「丹鳥送種」之說,則與排灣、魯凱族人對於黑色小米穗先端分叉之命名說法相近,如以黑色烏鴉之腳趾將小米取名為”tiparara”。
數千年前,開始於黃河流域的粟作農業,人類不斷的技術改進及勞力投入,改善生產環境,為了確定小米農時,因此人們透過天象及物候來觀測季節變化,誕生了遠古時期曆法的雛型。中國最古老的曆法誕生於夏代,距今4000多年,這是一份以狩獵及種植為主的農事紀錄,將一年分成10個月計算。在現存的《夏小正》曆書中,其中“七月粟零”,指的就是七月,小米成熟時。換句話說,今日所謂的”農曆”,就是以當時農業生產為目的而制訂的文案,特別是一開始以小米播種、除草及收穫之完整過程為主的古老紀事簿。布農族是台灣唯一將一整年農事予以圖形化之民族!其它台東縣境內之排灣、魯凱、卑南、阿美族及達悟族,雖仍保有與古代夏曆近似之歲時祭儀,卻未產生文字或象形之紀錄。排灣族將一年分為乾、濕兩季,將開墾林地、整地、播種、除草、驅鳥及採收等小米農作過程,分配在第一月kasajan、第二月kaluajan…一直到第十月kapuloan的十個月份之中,形同古代夏曆。其中,舉凡開墾祭、播種祭、祈雨祭、祈晴祭、驅蟲祭、收穫祭等各種歲時祭儀,象徵著人類古老粟作文化之遺風。
在新時器石代,黃河中下游一帶出土的陶壺,形似孕婦之隆凸之腹部,是神農民族或部落,用來祈求豐產的神聖器物,具有貯存谷種、保存谷魂、增強谷物繁殖的容器。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埋在地下兩個裝有小米種子的陶壺,推測與祭祀「粟米之神」,祈求豐收有關。這些出土陶壺形制與功能,就如排灣三寶之一的古陶壺。這些被原鄉奉為「頭目祖先」的陶壺,在排灣族歷史文化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在陶壺生人創世傳說中,排灣族的祖先是由裂開的陶壺,生出一男一女,繁衍生育,而成為今日排灣族群。或者另一說法,女陶壺孵卵,經太陽照射後,誕生人類。陶壺被認為是排灣族群貴族階級的傳家寶,是祖先留下來的遺物。對於排灣族一般分為陰陽壺、公壺、母壺及人形壺等四種等級,用於結婚、祭祀、盛裝器物及小米種子保存等不同用途,都是古老小米文化的特徵。
台灣考古遺址中,南科園區遺址中,發現一批距今約4500年的碳化小米穀粒,是目前台灣最早的證據。至於中國大陸最早的時間,則以磁山考古遺址8700年及內蒙古興隆溝遺址7,700~8,000年兩地,因此被推論為世界上最早的小米起源地。依據陳奇祿先生研究指出,在西元前1,000~2,000年,大約是夏、商、周三代時期,台灣和大陸間有頻繁的民族接觸。此時三代的農業,正值「刀耕火種」的坡地農業,主要的農作物有小米、高粱、稷之類,而這些農業特質,今日已不存在大陸北方地區,卻仍鮮明地存在台灣原鄉,特別是台東縣境內小米田間。
小米是台灣唯一具有各項古老祭儀文化特徵的作物,這個神聖作物的各種傳說,存在於各族口述歷史中。其中,排灣族對於小米起源的說法有三,第一,祖神傳給族人小米及芋頭種子;第二,大洪水時期,兩兄妹兩人倖存,天上掉下了粟種,試煮一顆之後,竟成一鍋,而能飽食;第三,自上天界取來小米種子。這三個傳說,都強調小米來自天神,以及一粒小米能煮滿一鍋飯之說法。早在文字紀錄之前,小米已是台灣古代的主食,雖然今日早已非原來面貌,但每遇尋常祭祀、婚喪、收穫祭、五年祭等,以小米為祀為食的小米糕、小米乾飯、小米酒等,訴說著小米飲食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價值及神聖性。
亞洲大陸之小米歲時祭儀文化,早已在它的發源地(中國北方)消失殆盡!而台灣原鄉每年辦理的收穫祭或排灣族之五年祭等,依舊維持了古老的文化習俗,特別是種植小米面積最多的臺東。古曰“禮失而求諸野”,臺東一地所具備的小米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正是它文化觀光與農業特色重點,也將是未來世界對於小米文化尋根的重要根源。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小米篇,一束小米說一個族群的故事〉報導陸續上傳中,敬請期待。
#最近忙著種小米,短文一定即時發送,長篇文如果po的慢還請見諒!
#歡迎至fb按讚留言或分享,我們需要更多肯定支持小鳥follow米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