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小米篇】禮失而求諸野,台東排灣族小米田野調查初報。

台東排灣族小米田野調查初報
作者 林志忠

小米可視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的神聖作物,各項傳統禮俗祭典,多以小米之農耕節令為生命禮俗進行的主要對象。小米文化及種源多樣性,包括種原品系變異、生命禮俗多樣性、物質文化多樣性、及語彙多樣性等。在植物分類系統上,粟屬植物約有140種之多,台灣地區常見的種類除了原住民部落間常栽種的小米(Setaria italica)之外,田野間也常發現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小米的古老野生種,即古籍上的「莠草」。不論是栽培的小米或野生的狗尾草,在農耕時期之前,都已為人類或動物食用。

台灣過去小米品種數,依據日人調查顯示至少有160種以上。其中同物異名,或者同名異物者,尚缺乏交叉比對與考證。因此,各地區之民族志或者植物學報導,尚無法完整繪出小米多樣性輪廓。依據筆者前往各部落傳統小米栽培品種調查,過去單一部落之種原數量一般介於615種之間不等。其中種植種類數量最多者,可高達40餘品系之多。目前栽種小米部落之栽培品種數平均3~5種,多數維持13品系之栽培。

台東縣境內之原住民族包括了排灣族、魯凱族、布農族、達悟族,卑南族及阿美族,乃是單一縣內民族文化多樣性程度最豐富地區,其小米品種數及交流之頻繁,成為台灣之首。一般來說,除了達悟族,多以芋生產及漁撈為其主要生業活動之外,其餘四族之傳統均以小米物候為其歲時與作息之判斷依據。而台東之排灣族人分佈,以達仁鄉、大武鄉、金峰鄉及太麻里鄉為主要地區。因此前述之不同族群的小米多樣性提供了排灣族小米更多交換與變異產生之可能。換句話說本區小米種原融合了來自蘭嶼及巴丹島一帶的X型小米基因及本島型的B型小米遺傳變異讓該區呈現出更多基因交流的品種多樣性。

過去,本區之排灣族人對於小米種原選擇機制,以飽滿、亮麗之優良單穗為其留種標準。雖尚未發展到留種田及粒選之機制,但傳統混合播種及輪作農耕,仍為本區保留了高歧異度之小米變異及文化多樣可能。因此即使今日多數已種植改良之台東小米系列品種,但仍可在小米成熟期間,見到部落田間,傳統小米品種的釋出。

在土壤氣候條件適宜情況下,本區小米種原,其穗軸平均長度介於12~85公分,穗寬介於1.5~3.5公分遇乾旱或非傳統栽種季節時,其穗株往往緊縮短小。在已知中,穗型包括了長筒形、紡錘形、圓筒形、鳥趾形等外觀表現型,籽外觀顏色自黃色、黃白色、橘黃色、紅紫色至紫黑色均可發現,但一般來說仍以黃色及橘紅系列居多。本區小米多為稀芒品種,或許此一現象與居民認為具長剛毛之品種,採收後食用或釀酒過程不易處理,形成人為淘汰機制,致該類之種原比率降低。依澱粉特性,小米可區分為糯性小米及粳性小米,多數為糯性小米,風味較佳,廣泛用於所有傳統飲食。粳性小米因缺乏粘性,風味也不如糯性小米,加上無法製成小米粽及釀酒,僅供小米粥及飯食使用。

有關排灣族人對於小米的利用方式以食用為主。依目前食用方式情況來看,包括了小米粥(zala)、小米粽(cinav)、小米糕(a vai)及小米酒(kavavan)等四大類,各部落所製口味及添加物依個人喜好而不同,造成了各地所產生的各種小米製品,呈現多樣性利用方式。小米粥之利用包括了糯性小米及粳性小米兩種,通常加入山萵苣sama、龍葵sameci、紫背草kamutu、野莧菜ljadjulis等野菜,平常應用於田間或家裡,較沒有限制。而小米粽及小米糕以糯性小米為主食材,常加入豬肉、小魚、花生粉等副食材,傳統上多應用於家中婚禮、喪事、孩子滿月、豐年祭等重要儀式,作為親友間互相贈與禮品,或招待客人的重要食物。小米酒以小米為主,或者加入紅藜粉、七里香、艾納香、排香草及雞母珠等,但各部落之作法及配方不一,其味或酸或甜。

本區對於小米母語記錄顯示,各部落中單一專業栽植者記憶辨識的品系種類最多達15種。以年齡層普查來看,三十歲以下者,僅知小米稱為vaqu此一泛稱名詞,多不了解小米另有其它品系分類。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半數以上訪查者,除vaqu之外,尚可列出djuaidjuai(糯小米)cu pa ran(粳小米)之區別,前者指小米具較高之黏性,適合作為傳統小米糕等黏性較高的食品,後者則因黏性較低,僅作為小米粥等主食品類。此外,五十至七十歲之間年齡層,具備小米種類知識者,多與年齡層成正比,但七十歲以上,由於語言溝通及老人家記憶不復,能紀錄之小米語彙急遽下降。

整體而言,本區無論是小米種原基因或者小米語彙文化基因,均面臨嚴重流失情況。如何保種於田間及維護文化多樣性,除了在農藝上的持續努力之外,對於所謂的傳統知識理解,未來仍需加速進行保存與復育。

#臺東山村綠色經濟-〈小米篇,一束小米說一個族群的故事〉報導陸續上傳中,敬請期待。
#最近忙著種小米,短文一定即時發送,長篇文如果po慢了還請見諒唷!

#更多分享在小鳥follow米fb,歡迎按讚留言或分享我們需要更多肯定支持的力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