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部落之山村綠色經濟,除了深入部落了解之外,同時也須扮演與外界媒合的平臺角色,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部落小米文化,發展部落、文創者與消費者的共同利益。部落小米農業是過去臺灣原住民經濟的命脈,而隨著友善環境的意識高漲,小米成為追求營養與生態共好的神聖食物。如何找到人與自然共生的飲食元素,要從文化生活發展演變的軌跡談起。因此,提供外來者與在地者的雙向對話,活化小米,成為部落活水經濟,乃是持續這份行動的關鍵。
╳【小鳥follow米】平臺與青創的相遇
臺東是一處以文化觀光立縣,農業生態為磐石的淨土。這些年,吸引無數返鄉青年,或者新移民尋夢而來。今晚,二十餘位自台東各村落的青年,聚集在「小鳥follow米」平臺的國本農場,透過小米文化多樣性,尋找臺東在地文化元素及創新可能的契機。這些青年夥伴,無論是憧憬山海中生活的新舊移民,或者是追求理想生活青年,都在勇敢實踐台東夢。參與青年包括:開創台東首座合作工作空間的「邸台東」的小洋,逐步育成各種微型新創公司;還有必須從自給自足小農身份,轉變成販售農產品與設立小吃部,才能養活一家子的阿祥;有號稱打不敗的連續創業者,從88風災摧毀第一家店到現在再開第三家店,一路微笑地從青創到中創的冠諭。另外,用50萬字心血累積台東小城故事的「台東製造」;還有憨厚熱情,用3D幫人列印夢想的文忠;看到因父親不願放棄釀酒而回鄉,卻只能在書香中找酒香,卻仍然找不到如何釀出好酒的阿潘;老實的科技農夫,以及真實身份是民宿業者,卻認真參與各項團體結交新朋友,希望生在台東,為自己而活。換言之,前來者身份不盡相同,各有際遇。相同的是,都期待能在臺東青創基地,透過各種平臺交流,找到更多台東的養份與資源,「小鳥follow米」此時讓他們驚豔相遇。
╳【找回來】人、文化、小鳥
找回所有價值,其實並不容易,但內心對於土地的夢想,卻是今晚來此的青年朋友,最真摯的渴望!台東永續學會黃總幹事說道,學會目前正在和有興趣的部落族人共同推動山村綠色經濟計畫,希望透過多元小米友善的復耕,把人找回來,把文化找回來,把生態找回來。從友善的復耕行動中,恢復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他也說,在大家追求個人美好的生活之前,也別忘了,去想想自己能為(新)故鄉做些什麼。他一語道破,台東年輕人雖然跳脫再製造或再加工,已轉成注重產品內涵的思維,卻鮮少留心觀察自己或鄰近的部落生態及文化資源,僅把咫尺之距的山海看成一張風景明信片。他舉例,原民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小米,每個部落都有小米規範,從播種到收割,都有其禁忌。從這些看似約束的原則中若結合現代新意,就是從泥土長出來的產品,便有說不完的故事。例如,二串小米穗的組合,蘊含穗穗平安之意。他也透露,九月中旬辦理的山村綠色經濟-小米酒工作坊,便是因著山村辦喜事,(崁頂部落)主人馬提亞夫妻希望以傳統文化儀式呈現布農族的飲食及風俗,希望送給女兒自己族群的婚禮記憶。於是,計畫特別聘請台東最資深古老的魯凱族酒匠來指導,並號召不同的部落族人一起釀製婚宴喜酒,而今年馬提亞夫妻春節期間種植,五月收成的小米紅藜則成為喜米。我們從山村文化中找出被期待的喜酒與喜米。【找回來】不僅僅是今晚眾人對文化產業的信念,更是未來社會對於生態保育的行動堅持。
╳【follow me】青年夢
關心臺東小米文化發展與臺東青年就業問題的劉櫂豪立委,今晚,從一開始便在旁聆聽山村綠色經濟平臺與青年的對話。他提到,在當前主流社會追求快速發展經濟的影響下,發展小而美,與在地生態和諧共生的產業,是偏鄉部落小農發展微經濟的可能,年青人應該奉獻自己專長,適當運用在地的生態資源,才能讓台東這一世代長出屬於自己和這片土地連結的記憶與技藝。在來回交換意見的對話中,劉委員堅定疾聲呼籲,台東不是誰的後花園,是任何愛台東者的心靈花園,我們要努力讓它長出她應該有的模樣。最後,委員再次呼籲請大家一起努力,讓「小鳥follow米」與青創基地的青年朋友們,發展出屬於這片土地特色的臺東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