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從農場到講堂--國本農場的前世與今生:吳當

從農場到講堂--國本農場的前世與今生 【歲月浮光】 ◎圖.文:吳當

2014-01-03更生日報
  瑞村堂三合院建築
彷彿前世訂下的姻緣,南王山下有個奇特的氣場:卑南族先民在四、五千餘年前即在卑南平原上繁衍生息,匯聚成了卑南文化;另一是國本農場住辦合一的三合院落建築,迄今雖僅有七十餘年,比起卑南文化先民猶是瀚海的細沙,但因它座落在卑南文化遺址考古現場旁,三十餘年前其實毫不相涉的兩個氣場,直到民國六十九年臺東卑南新火車站的開挖,揭開了遺址面紗,與農場建築搭配成巧妙、有趣的組合。如今,雙雙成為臺東文化的瑰寶: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催生了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成為臺灣史前文化的重鎮;國本農場建築也為地方政府公告為臺東縣歷史建築之一,為臺東平原在日治時期的墾拓留下珍貴見證。
國本農場的故事要從日據時代溯起:大正末年(一九二四年),臺南學甲新寮人王登科先生前來臺東開墾,與臺東製糖株式會社合作,大量向卑南族人租借土地設立「Yama王農場」,招徠西部漢人擔任僱農,從事甘蔗栽植,負起製糖會社及新式工場原料供應的重責,成為臺東平原拓墾發展極為關鍵的人物。遙想當年的卑南平原,綠野平疇上蔗影搖曳,蔗糖飄香,兼負指揮規畫重鎮的國本農場日夜忙碌,燭影晃漾,盛極一時。挾著豐裕的財力,於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落成的建築,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外形為閩式三合院,但內部格局與外部工構則充滿濃濃的日本風格,包含弧形外牆、寬敞的庭院與三合院落的主體建築,高貴優雅氣勢非凡,可謂臺東縣內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老宅,彌足珍貴。由於它的規模別具,又座落在卑南文化園區旁,在民國七十年代王氏子孫相繼遷出瑞村堂到各地發展後,經常借予台大考古隊與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人員使用,民國九十五年復借給臺東永續學會,經學會大力整修後,這座充滿歷史芬芳的建築,才拔除了籠罩其中的荒煙蔓草,恢復了往昔美麗的面貌。
我在初夏一個晴朗的日子前去拜訪,學會祕書陽美花小姐熱心的為我介紹這座古色古香的三合院落:輕啟木製院門,寬敞的內埕上可以望見正堂上的「瑞村堂」石刻。正堂為王氏家人居家使用,室內均鋪有榻榻米,洋溢著日本和室格局與風味;左護龍為廚房、餐廳,右護龍中間作為蔗田管理事務所,兩側為宿舍。穿行在正堂與護龍的門扉間,心緒彷彿飛回六、七十年前王家為蔗糖忙碌的歲月,那時節製糖是臺灣的經濟命脈,臺東又有「蔗糖王國」的美譽,國本農場的三合院燈影下的身影,是撐起這個王國的大功臣之一吧!王登科先生過世後,子孫仍在各界扮演重要角色:有的繼承衣缽,有的從政,有的經商,有的習文,國本農場的角色也因競爭者眾,臺灣蔗糖市場優勢不再而逐漸退隱,像一頁燦爛的歷史篇章,供眾人緬懷仰望。而今農場的子孫早已像星星般撒落在各地,三合院落建築很久沒有孩童的笑聲、親人的謦欬,時光彷彿停駐在昔日的糖香裡,湮逝在都蘭山的風雲中,直到一個奇特的念頭自學會的陽美花小姐念頭昇起,燦爛的陽光才又重新映照在這古老的院落裡,開啟了另一個文化藝術的氣場。
喜歡藝文工作的陽小姐,似乎是緣自卑南文化遺址先民的靈光,有一天,向學會提出了「國本講堂」的構想,將定期聚會時會員們的講座,擴大成為藝文人士的交流會。提議很快獲得了大家的支持,在今年五月二十五日舉辦了第一場對外開放的藝文講座:由有「臺東的布列松」(布氏為法國攝影大師)美譽的徐明正先生介紹印尼巴都桑卡村的奔牛節影像。由於活動內容極具吸引力,兼以場地的特殊性,當天五、六十位藝文人士在如詩如畫的星空下參與了一場聲光兼備的活動,會後佳評如潮,「國本講堂」的藝文列車發出第一聲成功的巨鳴。陽小姐接著又籌畫了一系列活動:有《戀戀都蘭山》的影像展覽與演說,有金曲歌王陳建年的歌唱,有林子欽的鄉土油畫,……。從此,國本講堂的夜空將不再寂寞,不但有文學的書寫分享,還有迷幻的歌聲舞影,以及旅行的探險、趣味,和許許多多藝文的靈思、飛颺的火花,它是臺東文化的百老匯舞台,活化古蹟的藝文元素!
除了講演,國本講堂還計畫將寬敞、獨具特色的三合院落營塑成展示、裝置、表演、研究、體驗等多樣性的機能,活化建築與周邊空間的運用,如果能克服經濟困境,國本農場絕對可以成為臺東迷人的人文地景,一座媲美熱氣球嘉年華會兼具迷離時空的幻境(註)。如果你厭膩了現代媒體充滿暴力與情色的光影,不妨來一趟國本講堂的藝文之旅,除了陶醉在古建築的氛圍,還有心靈寧靜的薰陶,一場脫胎換骨的洗禮,這是國本農場跳出歷史的前世,賦予新生命的今生啊!老枝並未乾枯,又重新萌發新芽,開出更美的藝術花朵!
註:
 一、國本農場為王氏子孫無償借予學會,但面積龐大的古蹟維護所費不貲,僅靠學會承接的各專案部分經費挹注,十分拮据。
二、「熱氣球嘉年華」為臺東縣政府在高台辦理的年度重要活動,每年吸引無數遊客,已蜚聲國際。
三、本文部分照片係台東永續學會提供使用,謹此致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