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向山致敬-延平林道]柒、後記
本書為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委託臺東縣永續發展學會執行計劃成果,
歷經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以延平林道為起點,細細書寫延平林道上的林業人文歷史。
透過訪談人的無私的報導,拉近了我們與60年代林業生活的距離,拼湊出林業歷史與個人生命經驗的故事。
延平林道為過去林業經營的動脈,不僅是運輸木材的道路,同時也乘載當年伐木產業興盛時期的歷史、生活記憶,更是多少家庭生活的寄託。早期從兩人寬的小徑,到不斷向往深山開闢山路,希望載運更多更巨大完整的原木。樹倒下,人們總以為人定勝天,然而在林道上的人們卻深刻理解天意難違、成事在天,唯有以崇敬的心才能面對森林的詭譎。延平林道連結人、部落和森林記憶的網絡,這是一條相互延伸且留存永恆記憶的路段,更是一段難以再見的林道風華,本書致力書寫虛實交疊的記憶,讓更多人對50至60年代的林業人文歷史,從狹窄扁平的想像中舒展開來。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向山致敬-延平林道]陸、樹倒了人走了,森林留給誰
延平林道蜿蜒在群山裡,叢巒疊嶂中,有著無數珍貴的森林資源,
和許多伐木、造林的回憶,蘊藏著布農族的山林智慧。
民國60年代,在「有計畫的砍樹或種植」的延平事業區,人聲鼎沸,
隨著民國82年全面停止造林而逐漸復歸平靜。40年後,
我們從14.5公里徒步前進至48公里處,一行人在又冷又高又擠的林道上穿梭,
終於完成延平事業區虛實交疊下的紀錄。
我們從狹窄扁平的文字資料中,
展開對延平事業區各林班地的想像,
在深入解讀與細細咀嚼文字後,
無論這是一段林業從業人員與山林關係分開後的再回憶,
或是布農族人的回家姿態,
抑或是以無主地旁觀者的視角解讀所有作為,
每個人都在與那山,那人Palihansiap。
如今,這片土地依然是由風吹落枯葉,
枯葉提供營養給土壤,依舊是鳥啄來種子,靠著動物排遺長出自己原來的生命樣貌。
事實上,長成一片森林從來就不只是簡單播種而己,
而樹木長成離開泥土表面,也算是另一段生命的成就,更是一段段艱辛嚴峻的歷程。
樹倒了人走了,究竟我們把森林給了誰,答案只能放在心中。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向山致敬-延平林道]陸、樹倒了人走了,森林留給誰~38公里~51公里
二次探勘行程由胡榮茂、柯俊雄及高曉珊完成。
過了崩塌地,狹窄的林道長滿雜草。胡榮茂表示,大崩壁後是民國60年代延平事業區第21林班大量造林的區域,栽種為數眾多價值極高的針葉樹種。例如,臺灣杉、臺灣二葉松、紅檜,因此沿途林道兩旁延伸出去的林相,都是高高瘦瘦的樹木,很容易分辨是造林區還是原始林區。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