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結 1940 時空:國本農場,從土地而來的故事
慢熟趣走走/邱于真
從卑南遺址考古現場旁深鎖的鐵門望入,傳統典雅的三合院穩穩地端坐,氣派的閩式三合院,從外牆就是故事的開始。這棟1940年代全台少數僅存的日閩建築,外觀為閩式三合院,內部卻是榻榻米和室,它承載著時代的故事,一磚一瓦透過文化導覽將再現社區。
我們眼前,圍牆外整齊的草皮,周圍粗壯的樹幹,是七年前台東縣永續發展學會黃正德總幹事接下管理這座文化資產時的成果,總幹事說當時為了整理這塊地,載走了數十次的石堆、枯木,並且移植台灣原生種的樹木圍繞這座被遺忘的古厝,在細心呵護下才有今天這般生意盎然的風景,連門邊的台灣扁柏和杜鵑花樹都將近 80 歲了。
在歷史現場聽故事,讓課本活起來了
記憶裡黑板上的文字,跟著我們的雙腳一起到國本農場見證時代的故事。「歷史遺跡」跟「歷史建築」互為鄰居在世界各地都相當不容易見。王登科先生家聽了風水師的建議,將卑南遺址的月形石柱當作靠山,前緣建立一道弓形圍牆,具有前有官腰、後有靠山的意義,護龍角度微向內傾,彷彿一位員外坐在靠椅上,享受清福。
國本農場因日治時期開放西部人進駐才來到台東,並於1941年完建國本農場,除了引進大莖甘蔗帶動台東平原上農業及社區的發展,主體外觀建材、功能性及陽宅風水每項細節都不放過,位於前庭的「日」、「月」兩池,成為夏季天然的冷氣吹入正廳。為了讓象徵財富的雨水能夠快進慢出,特地連接水管引至地底再蜿蜒流出。每道建築工法選擇都是經過細心雕琢,主體旁更增建兩排長工住所,可以想像當年的繁榮盛景。
要來親身體驗,才有長出故事的機會
一進屋內,帶著草帽的美花姊端出手工曬乾、脫殼的紅藜茶。看著護龍側間裡充滿古意的辦公桌,彷彿還聽到清脆算盤聲,過去數名精打著算盤的會計為王家工作的位置,穿越 75 年後,珠算換成電腦,人事換成美花姊,繼續深耕這片土地的故事,想讓熱愛台東的人都能夠將屬於國本農場的氣味帶回家。
在維護成本跟門票收入遠不成比例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一次導覽只接待12位以下貴賓,不願觀光客拍照打卡就匆匆離去,更想和新朋友在和室喝杯好茶、聽故事,回憶老時光更有新交流,放慢步調體驗國本農場栽種的香包 DIY、音樂會、講座和台日文化交流的「國本茶舞」。
旅人的故事來自「移動」,從見聞累積故事;國本農場的故事來自「生長」,跟著時代不停地從土地和磚瓦越陳越香。不管移動與否,要親身體驗,才有長出故事的機會。社區永續發展與營造之路是一條漫長又沒有終點的旅行,在黃老師和美花姊的身上,我看到願意他們等待凝結於1940時空下的古厝綻放無限可能,不失去品質地踩出每一步和社區互動的腳步。
當我從故鄉移動到不同的城市,擁有來去自如的能力之後,能否為自己經營一段深根的關係,跟隨著這群耕耘社區的社造人用「生活」經營的社區,創造自己在台東的旅行故事。讓我們一起走進國本農場,帶一點台東的香氣回家吧!
慢熟趣走走/邱于真
因為一趟亂遊歐洲而開啟了人生的慢熟行旅,透過旅行創造生活漣漪,充滿矛盾地模仿著各種崇拜的人格特質,膽小卻喜歡新體驗,時常轉入意料之外的地圖,從生活的縫隙中繼續認識自己,相信禮物就在和自己慢熟的路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